在过去中国还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形成一种特有的农村教育形势:村村办小学。但是这种特有的农村教育格局,在21世纪被国家发行新教育改革政策打破。在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 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在这项决定发布执行之后,全国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进行教育资源布局调整。而山西石楼县也不另外。也正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石楼县开始了大规模撤点并校。按学生报名人数,不到7人的学校便自然被撤。被撤校的村民,稍有财力的,直接带着孩子进县城陪读;经济不那么宽裕的,只好带着孩子转至各中心校寄宿,或是投亲靠友找出路。
在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后,各地的教育资源的确得到很好地补充,而且教育发展水平也逐年上升。在山西石楼县的一份政府报告中称,城区学校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及格率、优良率等参考系数上均是逐年稳步提高。
然而农村学校则保持了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均的特点。其中,师资力量薄弱尤为突出。有的教师无教案、学生作业不批改。2009年,县教育体育局在检查工作中发现,不少农村小学生学过的生字不会认、学过的数学题不会做,当检查人员提出质疑时,教师的理由却是,学生是傻子、呆子。对此,这份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的检查结果通报中,少见地出现以下情绪化的句子:“一个老师只教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可思议。”
城乡学校的布局调整进程就像一场百米竞赛,经历了起步、发动,并在十年后即将冲向终点。在这场竞赛中,有村民吃力跟上了队伍,贫困的村民终被抛弃。一份县人大调研报告将乡村教育的现状归结为:“城挤、乡弱、村空”随着撤点并校和移民并村进程的发展,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居住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留守在自然村落的人生活境遇进一步恶化,暂时被保留的教学点的教学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在合肥二级建造师培训班里,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建造师考试比较焦虑。目前的移民并村和撤点并校政策显然无意于也不利于稳定农村人口,农村的空心化趋势还会持续。
正是面对农村空心化趋势还在持续蔓延,在今年的一月份,国家教育部门发布《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在这份教育部2012年工作重点对于布局调整重新进行定性,政策用词变得谨慎,即“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