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普遍的扩招,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下降,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无形之中在贬值。这就迫使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的学生放弃学业,投身打工潮流之中。例如近年来,高考生源大省纷纷传来报考人数连年下降的消息,高等教育生源减少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生源大省,我省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的80万锐减至2011年的58.7万。“高校生源减少,一方面是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关。”济宁医学院调研团队队长刘志飞说,在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砸锅卖铁也要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多数家庭及学生的首选。很多人选择了职业教育,降低成本尽快走入社会。职业教育也是成才的道路,不要对职业教育有什么偏见。合肥新联学校的二级建造师培训班每年培训出的人才,在用人单位普遍受到欢迎。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考生报考意愿影响很大。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450份调研问卷中,大部分受访者对就业现况表示了担忧。在企业用人机制对高等教育生源的影响调查中,只有31.03%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对大学生非常认可,更多受访者表示,企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经验和能力。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普通家庭子女的就业更加困难。
在这25%的学生中有高达68%学生选择了放弃上大学,这68%的学生中又有72%的是城市户口。“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就业面比较广泛,相比欠发达地区有较好的就业机会,这也让一些学生选择了放弃上大学。这些地区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有稳定工作,人脉也比较广泛,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些比较不错的就业岗位。”刘志飞分析说。
另外,很多重点学校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大城市,这些学校的招生比例中本地生源占较大份额,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学生报考这些大学的热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如果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将会导致“代际”贫困,即家庭出身决定下一代命运。穷人后代向上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窄,缩小贫富差距的流动力量减弱,社会阶层分化趋于凝固。
只有在阶层之间形成有效的、公平的流动,才能让阶层间形成对话、沟通和信任,社会才能容易达成一种共识。“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鉴于此,刘志飞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酝酿高校收费改革时,首先应看看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实际承受能力,使高校收费改革尽可能与多数百姓承受能力接轨。
一切为了孩子,把接受教育当为孩子的主要目标。可是教育变得那么陌生时,没有人能够理解,承受不了的人无奈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