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压力下,人们都忙于学习赚钱,可是人们却忽视了自己的身体。每天的锻炼时间变得少了,而身体素质却在下降。据悉,教育部最新调查结果称,我国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记者昨日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2011年的调查显示,江苏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与往年相比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专家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生活状态在改变,由于吃得多、睡得晚、动得少,他们的体质在变差。
在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各地的高校也纷纷注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不禁有人要问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在哪。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在于,学生主观忽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等原因外,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和不均衡问题日益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在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合肥新联造价师培训班,老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经常督促学生锻炼身体。近年来,一些高校借举办、承办赛事等机会,新建、改建体育场馆,实现了体育设施跨越式发展。当前不少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运营上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由建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实行体育设施社会化——价格过高使一般学生难以承受。最后,以改善学生锻炼条件而修建的运动场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矗立于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性健身会所。
校园基础设施变成社会性商业性的会所,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免让人有点惊讶和疑惑。请教知情人士给我们解开这个问题。原来学校除了高额的场馆建设费用可能获得政府和社会资金的补贴支持外,学校每年要为场馆水电费、维护和工资等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这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所以选择在课余和周末时间有偿开放体育设施,以盈利弥补运营费用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缺乏运动导致体质下降,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围着课桌转,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上大学后,忙着玩,忙着考英语四六级、考各种证书和找工作,同样难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除了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也没有更多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全社会积极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可以说体育活动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我国要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较高的生活质量,急需改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要倡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在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科学使用休闲时间,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